跨年演講是知識界的盛會?
2018年的最后一次推送,papi醬一改往日的輕松搞笑,來了一期沉重的話題:我發(fā)現(xiàn)自己不再年輕了。
papi醬這些年走來,有點越來越成熟的感覺,但似乎還是不如那個曾經(jīng)“炒作”自己又撤資的羅胖“成功”。不信,你看今年的跨年演唱會,哦不,是“跨年演講”,臺下依舊熙熙攘攘,“高朋矮友”滿座。
據(jù)說,這是知識界的盛會,一年一度。
演講剛一結束,就有人劃重點,有人整理出了金句,甚至還有人煞費苦心搞出了“精華版,1000字看完7大主題”。
“多少字/多少小時看完/讀懂某某”,這可能是知識網(wǎng)紅羅振宇們最擅長的句式,如今,他們也成了被總結的對象。
禮尚往來,利,也尚往來。
不過,至少從2017年開始,很多人開始質疑羅振宇知識變現(xiàn)的模式和內(nèi)容。去年的跨年演講,羅振宇拋出“6種焦慮、6個答案、6個腦洞”后,就有不少人表示,“聽完更焦慮了。”
今年,羅振宇拋出了“小趨勢”的概念,還提供了方法論:“用感知等待捕捉小趨勢信號。小趨勢不可追,只能靠感知。”
▲羅振宇在這次跨年演講上提出“小趨勢”概念,很厲害的樣子。圖片來自視頻截圖。
這讓我想起了王陽明當年靜坐“格竹子”的場景。王陽明后來的確很成功,只是他的成功恰恰是打破了既往精神導師朱熹的權威,否定了“格物致知”。
周鴻祎在朋友圈評價道,“為什么現(xiàn)在過新年氣氛(都有)那么凝重的歷史滄桑感,為什么很多人試圖充當上帝或者先知,言之鑿鑿預知未來,給我們這些迷途羔羊指出方向,似乎這樣才會降低面臨不可預知的未來時候產(chǎn)生的巨大焦慮和惶惑。”
有人說得更狠,這是思想界的春晚,這是精神界的權健。
的確,當下不少人都手握兩樣“大保健”,一個物質的,一個精神的,前者附體于藥物和保健品,后者附體于知識和欲望。你的欲望,很多時候,也成功地滿足了別人的商業(yè)欲望。
講演者不是慈善家,而是商人
從跨年演唱會到跨年演講,我們不是在將娛樂知識化,而是在將知識娛樂化。
再細一點,是將焦慮量產(chǎn)化,雞湯商品化。圍繞著焦慮,一條產(chǎn)業(yè)鏈已經(jīng)鋪開:制造焦慮——傳播焦慮——研制雞湯——售賣雞湯——制造新焦慮……研制新雞湯……
這彷佛是一場病毒和疫苗間的博弈。只是病毒從何而來,疫苗功效如何,很多人在茫然中盲目追尋、信奉、支付。
一個最詭異、最露骨的場景是,既然有那么多的機遇、風口、趨勢,為什么導師們自己不上,卻要把機會讓給你,還要傳授給你所謂的知識和方向?
所以,我們要清醒:他們不是慈善家,而是商人。
在一切皆能做成生意的時代,知識也輕易成了商品。
只是,和其他一般商品不同的是,這個包裝過后的商品永遠是二手的,其營養(yǎng)甚至副作用,乃至保健作用,都要打折或者打問號。
雞湯好喝,不可貪杯,更別忘了雞湯也要付費,甚至有時候,它還需要你付出代價。因為有些雞湯,不是帶你走出迷茫,而是帶你陷入更深的迷茫,方便下一季的收割。
獲取知識從來沒有什么公式和標準答案
從早些年開始,進一家書店,最C位的區(qū)域,一般都是充斥著“營銷”“創(chuàng)業(yè)”“天才”等字眼的成功學,經(jīng)歷過一波泛濫后,我們“成功”地迎來了“(導師+受眾)X成功學”的宣教模式。
而在這個模式下,我們往往看到的答案是“導師成功”,而不是“受眾成功”,更不是“所有人成功”。
你看,上面這一波論斷,采用的模式或者公式,是不是就很像某些人?
其實,哪來的什么公式和標準答案,更沒有什么統(tǒng)一的、固定的模板。每個人都該有自己的答案。你想讀什么書,需要什么書,自己去找、去翻、去沉浸就好了。適合你的、你需要的,就是你自己的答案。
信誰都不能得永生。
如果一條道跟著所謂的導師走到黑,那你將不再是你自己,而是千篇一律的同質受眾,甚至,僅僅成了導師的客戶而已。
評論
全部評論(10332)



-
最新最熱
行業(yè)資訊 -
訂閱欄目
效率閱讀 -
音頻新聞
通勤最愛